
胡智荣发表演讲(右二为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江)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我很荣幸参加此次中波地方合作论坛“经济·能源·环境保护”专题研讨会。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全球经济将全
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会出现一些新的重大趋势。对于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资源的衰减、退化、枯竭,生态环境的恶
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严重障碍,只有在经济发展、能源开发的同时,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
把握经济发展良好的趋势。
由此看来,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绿色经济“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例如:已经容纳全球十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城市化进
程在不断扩张。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也是中国对钢铁、食糖、电力等需求的推动力。也许更出人意料的是,城市已
经成为中国对抗污染、提高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战场。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一直伴随着慢性的环境退化和不断加剧的污染,我们
应该承认,如今这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中国新的领导人改变这种增长模式的尝试中,“生态安全”与城市
化进程走到了最前线。
我们不应仿效历史上西方一些国家城市的高密集度模式发展,城市化越快,消费就越快……我们必须考虑能源和资源方面的
制约因素。城市移民显著影响着消费和行为模式:中国城市居民用电量是农村居民的3倍,糖的消费量是后者10倍,日常生活所
需的基础设施也多得多。每有一个人移居城市,政府平均要花费10万元人民币(合1.6万美元)修筑道路、桥梁、公用设施和其
他公共产品,这些都需要能源密集的投入,如钢铁和水泥。
政府政策制定者应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城市走上更可持续的道路,包括设定碳排放目标、鼓励使用独立太阳能设备、限
制能耗和大力投资公共交通。城市化必须与“生态安全”相均衡。
就此而言,北京和上海等中国最大的一些城市已在多个方面走到了前列。为减少空气污染和碳排放,北京的2000万人口正在
分阶段将燃煤电厂撤出城市的中心地带,用更清洁的燃气电厂取而代之。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出租车用天然气代替了汽油,因为
前者更廉价、更清洁。很多城市出资兴建符合环保原则的“生态城市”。
应该利用政府的种种措施让城市“绿色化”,为了防止“绿色化”进展缓慢,在整体的经济和政治架构中少一点注重高投资
和快增长,要注重可持续性城市发展项目。以前,我们经济繁荣的动力是对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这种模式导致城市横向蔓延、
效率低下,充斥着质量低劣、出现了只能使用20年的建筑,及一些城市都有相似得出奇的巨大的街道网格,不方便行人步行。
有鉴于此,若要实现“生态安全”与城市化进程平衡并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除了GDP增长外,更加应
该考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在建设可持续城市需要“全新的市政财政模式”,而且只有得到经济改革的配合,城市化进程才
有可能得到妥善把握。需要努力建立起稳健、长远的经济框架,真正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
新一轮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升级正蓄势待发。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我认为绿色经济有望成为全球“生态安全”与城市化进程中新的增长点。我们在应该在能源、资源投资经营开发、城市项目投资
开发经营中将不宜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损耗式发展模式来发展,更应该以绿色经济、
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平衡式经济来发展。不占用大量自然资源,从根本上减少或
消除污染。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而形成的新型绿色经济体的发展方式。
绿色经济是实现“生态安全”与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增长的新的发展方式,它与高科技技术创新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高科
技技术创新发展中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经济技术改造与创新,包括资源削减技术、再循环技术、无害化技术等
,减少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资源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环保型企业;二是节约资源
的高新技术,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智力资源对环境物质资源的替代和经济活动的知识化、生态化转向,培育和发
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企业,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且促进“
生态安全”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这样一种增长模式,即让我们在不耗尽自然资源或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增进繁荣
。
我们也应该承认,现在“生态安全”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世界各地区的问题十分类似,因此在这里呼吁大家
本着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让我们回归自然,努力转变经济结构,共谋人类福祉,开创人类崭新的未
来!
谢谢大家!